中共德化县委 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化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1-08-25 14:30:00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德委〔2011124

 

中共德化县委 德化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德化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省、市驻德化各单位:

《德化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我县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县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制定实施《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构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人才强县的重大举措,对于推动德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规划纲要》,深刻理解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深刻理解建设人才强县的战略目标,深刻理解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要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规划纲要》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执行,把《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中共德化县委

德化县人民政府

2011819

德化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德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德化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序言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科学人才观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逐步确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投入逐年增加,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为德化跨越发展和现代化绿色瓷都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到2010年底,全县人才总量达30463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9.6%。其中,党政人才1273人,专业技术人才12088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800人,高技能人才4515人,农村实用人才3480人,社会工作人才307人。十一五各项人才发展指标均圆满完成。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县人才发展总体水平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匮乏,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人才开发投入不足,人才发展的机制体制不够完善,人才发展缺乏有效载体,人才集聚功能还比较弱,人才创业创新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学术环境和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等。

未来10年,是推动德化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现代化绿色瓷都建设,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创造了新机遇,提供了大舞台,德化人才工作将进入整体性推进的发展阶段。因此,增强人才意识和人才观念,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完善人才工作政策,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加强人才市场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引进德化急需的各类人才,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抓好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确实解决好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体制,逐步形成在竞争中选拔人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在事业中凝聚人才、在生活中关心人才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走出一条具有瓷都德化特色的人才强县之路。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为主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按照项目带动、重点突破、创新机制、优化环境、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实施重点人才项目为抓手,以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德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人才发展水平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德台人才交流合作成效显著,人才支撑体系框架基本建成。到2020年,确立县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人才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人才总量。人才资源总量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到2015年,全县人才资源总量达4.2万人左右,人才资源占人口比例达12.7%;到2020年,全县人才资源总量达5.7万人左右,人才资源占人口比例达16.6%

——人才素质。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比重显著提高。到201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44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 %;到2020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3%,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60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1%

——人才环境。符合各类人才特点、有利于促进人才发展的人才开发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创新活力强、创业成本低、服务效能优、人居条件佳的人才环境基本形成。到2015年,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达到14%;到2020年,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达到15.5%。

——人才效能。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15年,人才贡献率达34%;到2020年,人才贡献率达38%。

 

德化县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要素

单位

2010

目标

2015

2020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3

4.2

5.7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

人年

23

44

60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

%

26

30

31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

8.9

15

23

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

%

11

14

15.5

人才贡献率

%

23

34

38

注:人才贡献率为区间年均值,其中2010年数据为19902010年的平均值,2015年数据为19902015年的平均值,2020年数据为19902020年的平均值。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业创新能力,学术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或省内、市内领先,能引领和带动我县某一领域科技进步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15年,全县研发人员总量达到800人年;到2020年,全县研发人员总量达到1100人年。

主要措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开放式培养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权责明确、评价科学、创新引导的科技管理制度,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评价、使用、激励措施。加大科技经费对创业的扶持力度,实施更加优惠的创业扶持政策。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陶瓷产业人才高地建设计划和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省陶瓷产业研发基地等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培养、吸引、集聚创业创新和研发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重视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

(二)大力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工业、旅游、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宜居德化和建设现代化绿色瓷都的需要,加大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到2015年,在陶瓷、矿产、旅游、贸易、物流、光电信息、文化创意、新能源、新材料、金融、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3000人,在教育、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1200人;到2020年,继续加大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工作力度,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各类专业人才数量充足,结构更趋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主要措施:加强对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需求预测和发展规划,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调整优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技术学校等专业院校的专业结构,培养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以及科技研发平台,培养造就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在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大规模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实施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政策,促进优秀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实施教育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陶瓷文化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政、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县党政人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80%以上;到2020年,全县党政人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90%以上,结构更加合理,素质能力明显提高。

主要措施:大力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训教育体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公推公选等制度,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人才。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工作。加大领导干部跨部门交流力度,推进党政机关干部定期交流、轮岗,继续选派机关干部到沿海地区、重点项目、企业、农村等一线挂职锻炼。加强不胜任、不称职干部的管理,加大治庸治懒治混、治理不作为等力度,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建立健全党政人才分类管理制度,加强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实施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打造一支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驾驭能力强,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2000人,到2020年,达到16000人。

主要措施:依托高等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高战略管理和跨文化经营管理能力。壮大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和引进一批战略企业家、优秀企业家团队和优秀企业家后备人才。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完善年度薪酬管理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制度。定期评选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和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实施规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县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6000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1000人,其中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8∶35∶57

主要措施:加大传统优势产业、成长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知识产权、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重视传统服务业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构建分层次、分类别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省、市、县优秀人才的选拔与管理。加快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大力引进、培养和集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传统技艺人才的成长。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制度,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定期评选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大银色人才开发力度,重视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4.高技能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陶瓷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县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7000人,到2020年,全县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000人。

主要措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实施陶瓷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培训,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定期、规范、有序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推进岗位比武和行业交流,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和工序设立首席技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鼓励高技能人才开展兼职服务、技术攻关。加强高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规范职业技能鉴定。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对企业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实施补贴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实行薪酬与职业资格级别挂钩制度,定期表彰优秀高技能人才,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4800人;到2020年,达到6500人,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2名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带头人。

主要措施:整合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远程视频培训。加强农村七大员队伍建设。鼓励、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土地流转、技术支持、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提高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制定并实行以知识、技能、业绩、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实用人才认定标准,制定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办法,并落实相应待遇。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激励力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给予奖励,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地位。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人才培养、岗位开发为基础,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县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700人;到2020年,达到1000人。

主要措施: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推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聘任制度,鼓励各类人才通过专业培训参加社会工作执业资格考试。加强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大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发挥社会工作社团组织的作用,引导各类人才参与社会工作。

三、体制机制

(一)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⒈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不断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落实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一把手第一资源的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把人才工作列入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人才工作与经济、科技、教育等工作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考核。

⒉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发展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人才工作管理部门作用,构建县、乡镇、企业(行业)三级人才工作网络,建立健全企业人才工作联络员队伍。理顺各有关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建立健全有关部门人才工作落实机制,加强人才工作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加强人才工作部门与企事业人才资源部门的沟通联系。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⒈人才培养培训机制

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素质教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继续教育水平。改革陶瓷职业技术院校培养人才方式,完善教育、科研与产业领域的协调合作机制,强化产学研培养人才,大力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提高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比重。支持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建立资源共享、功能齐全的学生培养实训基地。完善在职人员教育培训制度,鼓励在职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学习。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构建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终生教育体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⒉人才引进机制

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所需的人才信息。加强引才载体建设,完善产学研政策,实施项目引才,实现人才引进与项目对接、与产业互动,促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加强引才网络和人才中介机构建设,加强与国内外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大力支持柔性引才,健全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岗位聘用、研发外包、项目合作、课题招标、委托培训、顾问咨询、科研攻关、成果转让等形式柔性引才。

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改进各类人才评价方法,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突出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建立在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实施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发现、识别人才的机制,坚持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的有机结合。完善分类别人才评价标准,建立重在群众认可的党政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建立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制,探索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完善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完善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办法,鼓励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任职资格评审;设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采取特殊评价办法,落实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中的自主权;建立重在体现职业知识、能力、业绩的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组织,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化水平。

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探索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推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创业创新人才倾斜。深化事业单位职称制度改革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有效调动各种层次工作骨干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统筹各类人才奖项设置,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优秀人才予以重奖。将人才住房纳入住房保障计划,鼓励用人单位建设人才公寓,为引进人才提供周转房、租赁房、限价房,积极为各类人才解决住房问题。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营造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甘于奉献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奋发努力的良好风尚。研究制定人才补充保险办法,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办理补充养老、医疗保险。建立重要人才政府投保制度,扩大对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险覆盖面。

⒌人才服务机制

研究制定住房、户籍、教育、职称评定等专项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拓展政府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功能,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功能较齐全的集人才中介、人事代理、信息咨询、就业指导、培训教育、人才测评、人事仲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心人才市场,定期发布人才供需、重大人才活动、人才政策等信息,大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实行高级人才证制度,建立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为各类人才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建设以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优秀企业家、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人员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人才会所,举办人才论坛,密切校地、校企联系,鼓励产业人才到高校兼职讲学、交流研讨,为高层次人才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四、主要政策

(一)实施人才投入优先保证政策

县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的投入,把人才投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县财政要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不断加大投入,加强人才载体平台建设,保障人才培养、引进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落实国家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多形式投资人才资源开发,逐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人才投入体系。加强人才投入产出效益评估,提高人才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机制,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推动院士工作站设立、共建科技研发平台、建立企业和行业技术中心、联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等方式,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制定推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入股、兼职聘用等方式吸引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优秀科技人员到企业参与研发活动,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人员流动。制定科技特派员工作方案,加强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服务农村的力度,争取一批省、市级科技特派员项目。

(三)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把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内容。制定实施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意见,提供便捷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和民办学校、医院、研究机构等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培养引进集聚人才。政府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奖励等方面的各项政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政府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政府开展人才选拔、宣传、表彰等方面活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参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培训基地,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机制,调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关心和培养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实施民营企业接班人培养计划。在非公企业中建立企业科协,增强非公企业科技人才的凝聚力、影响力。

(四)实施人才创业创新扶持政策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积极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技术的青年英才创业创新。对科技人才创业项目实行税收减免,将科技创新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政府采购合同。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领办和创办科技型企业。推进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强科技园、创业园等载体建设,举办创业项目对接洽谈活动,提升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定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建立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平台,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满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需求,营造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环境。

(五)实施德台港澳侨人才交流政策

探索台港澳侨人才来德居留、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省市县人才评选和奖励等方面的政策,出台台港澳侨人才创业创新扶持政策,鼓励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特别是陶瓷、旅游、现代农业、林业、矿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来德创业就业。加强德台科研实验基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林业科技交流中心、种苗研发与繁育中心、海峡两岸(德化)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形成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探讨机制,实现德台科技信息交流、产学研、科普教育、项目合作和成果共享,促进德台人才交流合作。支持德台人力资源机构合作,建立人才信息共享、教育合作机制。

(六)实施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

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力度。依托县内外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和重点企业建设一批符合我县产业特点的实训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岗前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积极解决落户和住房等问题,吸引大学生到我县就业创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参与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积极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政府科技计划的研发活动,鼓励项目承担单位在科技项目经费中列支聘用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采取报考公职人员优先录用、建立五险一金等措施,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企业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扶持资金申请、企业登记注册、商务、融资等服务。高校毕业生创业享受工商注册零首付,免除创办企业相关费用,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充分发挥毕业生见习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类创业园、创业孵化器、科技培训基地及人才资源服务机构的作用,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对各类机构接收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见习等实行财税优惠或给予补贴,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招聘录用工科类高校毕业生由同级财政给予人才实训补贴。

五、重点工程

(一)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工程

按照我县产业、生态、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围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大项目建设,依托企业、园区、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事业单位,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依托我县的龙头骨干企业和陶瓷院校、科研机构中具有产学研优势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平台,建成产业人才高地,培养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显著、业内广泛认可、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领军人才。

(二)规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着眼于提升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紧扣服务发展、拓展作用这一中心任务,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20年,培养50名具有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企业家;培养100名精通战略规划、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或法律等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200名职业素养好、开拓能力强、在生产经营或资本运作等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职业经理人。

(三)海内外德化籍人才回归创业工程

加强与海内外乡亲、社团组织和国内异地商会的沟通联系,建立海内外德化籍人才数据库。充分发挥异地商会、同乡会、联谊会等联系平台和网络的纽带作用,建立有关部门挂钩联系定居海内外人才制度,通过定期联系、搭建回归对接平台等措施,每年吸引一批在外德化籍企业家、科技研发人员、海外留学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返乡投资兴业、开展科技和学术交流,实现资本、资源、信息、人才和技术的回流。完善政策,改进服务,促进德化籍大学生回德化创业创新。

(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加快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工作体系,改进继续教育工作,加大继续教育投入,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培训;加强对培训市场的监管,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各种培训,推动继续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围绕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择优资助、选送一批中青年高层次专业技术、管理人才赴国(境)外研修,到2020年,累计培训1200名左右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建设覆盖县乡的远程教育培训网络系统,为各类人才提供个性化、全天候的教育培训服务。

(五)陶瓷文化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着眼于建设德台陶瓷文化创意园先行试验区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制定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的财税、金融、用地等优惠政策,支持陶瓷文化理论研究,定期开展陶瓷文化创意大赛陶瓷文化创意论坛等活动,建立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互动交流、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高职院校、培训机构开设陶瓷艺术专业班和短期培训班,制定陶瓷名师以师带徒奖励办法,充分发挥陶瓷艺术名家的带头人作用,加强对陶瓷传统艺术人才的培养。探索申办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评选活动,为工艺美术人才申报职称评定、特殊津贴和参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提供服务。到2020年,培养300名具有国内领先的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开放的国际视野的优秀陶瓷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陶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0名左右,省级以上陶瓷艺术大师和工艺术美术大师100名左右。

(六)陶瓷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陶瓷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陶瓷高技能人才队伍。采取政府主导推动、社会主动参与的模式,到2020年,加大高技能人才公共培训基地建设,每年培养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600名以上。

(七)旅游人才培养工程

适应建设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陶瓷文化于一体的海峡西岸知名旅游目的地需要,加强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库,着力建设一支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旅游人才队伍。到2020年,培训中高级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旅游人才2000人左右,其中旅游策划、规划、设计人才300人,景区、酒店、旅行社等高级经营管理人才1000人,导游700人。

(八)教育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

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课题研究、考察学习、挂职锻炼、专家指导引领等方式,大力加强各类学校骨干教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优秀校长的培养。每三年选拔培养县级以上中小学名校长若干名、名师40名左右和学科教学带头人90名左右,培养造就一批中小学教学名师、名校长、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和高校学科带头人。

(九)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加大对卫生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到2020年,全县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4.8人、执业(助理)医师1.75人、注册护士1.75人。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公共卫生人才、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和全科医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战略和治未病工程,提高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实施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农村卫技人员在职在岗培训,改革和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促进高学历医疗、护理等专业人员进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加强各类公共卫生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公共卫生处置能力和综合水平。建立并逐步推行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经规范化培训后进入各级医疗机构成为临床医师制度,开展乡村医生全员培训和学历教育,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学历结构,提高我县农村卫技队伍的专业水平。

(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工程

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和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的培养计划,着重培育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每年培训100名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选拔20名给予重点扶持。

(十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

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通过从引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职专业培训、支持民办社工机构等方式,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到2015年全县培养社会工作人才700名;到2020年,建立起一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职称,职业化和半职业化相结合,总量达到1000人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社区建立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准入机制。

(十二)人才安居工程

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着力解决来德化创业创新人才的住房问题。加大政府、用人单位对人才住房的投入,通过建设人才公寓、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逐步解决各类人才的住房问题,建立起梯度分明、配置合理、配套齐全、生活便利的人才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才,分别予以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免费租住、安家补助等住房优惠政策。

六、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纲要》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县委组织部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制定《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协办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县人事局配合抓好《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协调、检查、落实等工作。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建立《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考核机制,将《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列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定期报告制度,组织开展中期评估,确保《规划纲要》落实到位。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结合各自人才工作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抓好贯彻落实。

(二)加强基础建设

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成立人才理论研究机构,加强人才工作政策研究,提升人才理论和政策研究水平。建设人才信息数据库,加强和改进人才资源统计工作,把人才资源统计纳入乡镇和部门统计工作体系,健全人才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完善人才资源统计调查方法,明确人才资源统计工作责任分工。建立人才信息网络,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

(三)加大舆论宣传

大力宣传国家和省市县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特别要宣传《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以及在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宣传各行各业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人才、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主题词:人才工作 规划纲要 20112020 通知

中共德化县委办公室             2011819日印